为积极响应国家“双碳”战略目标,助力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交通体系,切实解决社区“最后一公里”绿色出行的痛点难点,7月3日,由12名充满热情与责任感的学生组成的“社区绿行调察队”正式启程,踏上了名为“驭风绿途,丈量社区——居民绿色出行现状与设施优化调研”的实践征程。
在为期三周的深入调研中,队员们精心设计问卷,团队充分考虑了不同居住区域、年龄层、职业状况以及不同绿色出行工具使用频率人群的特点,将问卷广泛发放,成功回收有效问卷超过3400份和70余份访谈报告,其中以18-30岁青年群体参与度最高(占比约42%),辅以其他各年龄段居民的反馈。在金胜周博士的指导下,队员们走出课堂,扎根社区,直面烈日与风雨,用脚步丈量绿行之路,以详实的数据和敏锐的观察,剖析城市绿色出行脉搏。
基于扎实的问卷分析、深度访谈,队员们通过本次问卷调研,对居民的绿色出行现状及设施优化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。调查结果显示,在对社区绿色出行设施的满意度调查中,选择“满意”和“非常满意”的居民占比达到62.64%。这表明大部分居民对现有设施的认可度较高,但仍有37.36%的居民对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狭窄及不连续性表示不满,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和年轻人群体中,这一问题尤为突出。
调研结果清晰地揭示了当前影响社区绿色出行推广的核心痛点。52.27%的居民认为“自行车道缺乏或维护差”,是最突出的问题,部分社区自行车道被机动车占用、路面破损,或与步行道混行,影响骑行安全性。51.19%的居民反映“步行道狭窄或不连续”,在老旧小区和乡镇,步行道规划滞后,常因停车位不足被挤占,导致出行体验下降。51.63%的居民指出“公共交通覆盖不足或班次少”,郊区和农村尤为明显,部分线路间隔超过30分钟,难以满足通勤时效性需求。44.77%的居民认为“安全设施不完善(如照明不足)”,41.37%提到“停车设施不足”,夜间步行道照明缺失、自行车停放点短缺,降低了居民使用意愿。城市中心区的问题集中在设施“挤占”(如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),源于人口密集和交通压力;郊区和农村则以“设施缺失”为主,反映出公共服务资源向核心区域倾斜的现状。
实践队经过充分研讨后认为,切实改善并有效推动居民绿色出行(包括步行、骑行、公共交通等)习惯的培养与发展,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系统化、人性化的绿色出行支持环境。其核心路径在于对相关基础设施与服务进行系统性优化与提升。
首要且基础性的任务,是下大力气解决社区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中的“断头路”现象以及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。这不仅意味着要修补破损路面、清除路障,更重要的是进行系统性规划与改造。目标是逐步构建起一张覆盖社区主要生活圈的安全、便捷、连续的“社区慢行网络”,让步行和骑行真正成为居民短途出行的可靠、舒适选择,消除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障碍。同时,鼓励在社区周边公共停车场、商场等场所补充充电设施,形成“社区内基础保障+社区外便捷补充”的充电网络,显著提升充电的便利性和可及性。
优化公共交通(公交)服务被超过52%的受访者列为“强烈支持”的改进方向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这要求交通管理部门与公交公司紧密合作,基于社区人口分布、通勤潮汐规律及居民实际出行需求大数据,动态优化公交线路走向、站点设置及发车频次。重点解决部分区域覆盖不足、高峰期过度拥挤、非高峰和夜间班次稀少、等候时间过长等问题。探索开通或加密连接社区与最近地铁站、大型就业区、商业中心的接驳专线、社区微循环巴士,并积极应用智能公交技术,提供实时到站信息查询,使公共交通成为居民中长距离出行的可靠、高效、可预期的首选,大幅提升其吸引力。
最后,经济激励与意识提升被普遍认为是撬动居民行为转变的重要杠杆。在政策层面,建议政府探索更具普惠性和引导性的补贴措施。同时,社区层面的持续、多样化的宣传教育至关重要。只有当绿色出行变得像使用私家车一样方便、甚至更具优势时,居民的行为习惯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、可持续的转变,从而推动社区乃至城市交通向更低碳、更健康、更宜居的方向发展。
“驭风绿途,丈量社区”不仅是一次深入的社会实践,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和责任感培育课。驭风而行,绿途虽远,行则将至;丈量社区,青春力量,正在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