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校作为培育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,其禁毒宣传教育是守护学生身心健康、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关键环节,在筑牢校园安全防线、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当前,毒品形势持续演变,新型毒品不断翻新,以更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对青少年群体构成严重威胁,给禁毒工作带来新的考验。在此背景下,化识为盾队立足化学专业优势,从科学视角切入高校禁毒宣传教育领域,为深化禁毒教育内涵、提升教育实效开辟了新路径。
从化学本质来看,毒品的危害源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与作用机制。传统毒品鸦片的核心成分吗啡,是从罂粟中提取的生物碱,经化学转化形成的海洛因,成瘾性和危害性呈几何级增长。海洛因进入人体后,快速代谢为吗啡,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,干扰神经信号传递,使人产生强烈依赖。新型毒品冰毒(甲基苯丙胺)作为人工合成兴奋剂,通过刺激中枢神经释放大量多巴胺,引发极度兴奋,长期滥用会导致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,诱发精神障碍、心血管衰竭等严重病症。基于对毒品化学特性的深刻认知,暑假期间,由16名同学组成的化识为盾队,在韩春雨博士的指导下,采用问卷调查与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统性研究。在问卷调查环节,队员们广泛覆盖家乡初高中及高校学生群体,共回收有效问卷5584份,样本涵盖各专业领域,确保了数据的代表性与科学性,为分析青少年毒品认知现状提供了扎实支撑。
团队精心设计访谈提纲,针对禁毒一线工作人员,重点围绕工作难点、高校禁毒教育短板、校地协同机制等议题展开调研。一位从事禁毒工作十余年的民警在访谈中指出:“新型毒品常伪装成‘奶茶’‘巧克力’等日常食品,识别难度极大。高校学生社会阅历较浅,防范意识亟待提升,禁毒宣传必须紧跟毒情变化,创新方式方法,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”面向大学生的访谈则聚焦禁毒知识获取渠道、校园宣传成效等内容。在多所高校的实地走访中,有学生反映:“校园禁毒宣传多以讲座、展板为主,形式单一导致参与度不高,亟需引入互动体验式教育模式。”另有学生提出:“网络信息良莠不齐,希望学校加强权威禁毒知识的线上传播,运用新媒体手段提升教育覆盖面。”
本次调研涵盖5584名高校学生,涉及多专业,理学占比33.27%,其他专业分布较均衡。在毒品知识认知方面,79.71%的学生了解毒品化学成分及对人体的影响,但仍有20.29%处于不了解状态;85.51%的学生认可化学知识在禁毒宣传中的重要性,且79.41%参与过禁毒教育活动,反映出禁毒知识普及有成效但仍存盲区。关于禁毒宣传,64%的学生认为核心目标是教育青少年远离毒品,传播渠道中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以66.91%的认同率并列首位,媒体宣传和网络平台也被多数学生认可。化学相关内容需求显著,87.45%支持增加青少年对毒品化学成分的了解,86.39%主张将毒品化学性质列为教育重点,48.19%认为化学实验在禁毒教育中非常有效,同时学生希望补充毒品对身体影响(62.11%)、预防措施(50.3%)等内容。宣传方式上,讲座(综合得分3.2)和互动体验(2.89)被认为最有效,40.37%的学生主张禁毒教育从小学开始。参与意愿方面,86.98%的学生愿意参与禁毒宣传活动,75.05%认为学校应承担组织禁毒活动的责任,获取知识的方式中,70.34%偏好网络课程,66.92%倾向书籍学习。
基于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,化识为盾队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。应强化化学知识在禁毒教育中的融入,邀请专业教师结合案例讲解毒品化学成分、性质及与人体的化学反应,同时补充毒品危害、预防措施等内容,增强教育的科学性与全面性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主渠道,学校定期开展禁毒讲座与互动体验活动,邀请专家参与,设置模拟实验等环节;社区与学校联动开展宣传活动,借助媒体和网络平台扩大覆盖面。按年龄段制定禁毒教育计划,幼儿园和小学通过绘本等启蒙,初高中结合学科深入讲解,大学强化实践教育。学校需开设禁毒课程、组织竞赛等活动,并配备心理教师提供辅导。搭建志愿者招募等参与平台,鼓励学生加入禁毒宣传,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防线,同时依据学生偏好,提供优质网络课程、书籍等知识获取途径。
调研结束后,队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。张同学谈到:“通过与禁毒工作者和同龄人交流,对毒品危害有了直观认识,深刻体会到禁毒工作的紧迫性。”罗同学表示:“调研中发现的问题,更让我们意识到肩头的责任,期待研究成果能为优化高校禁毒教育贡献力量。”